聚光科技环境安全事业部总经理※ 孙越
大气颗粒物在线源解析技∩术、灰霾◥超级站数据智能质控及分析解决方案、全参数水质自动超级站、流域全景遥测技术……昨日,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①公司(以下简称“聚光科技”)携带一批自主创新成果亮⊙相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环保□ 展览会,吸引了众多用户和参展企业的注意。聚光科技缘何引领生态环境监测市场?未来又将在哪些①领域布局?在本届环保展→览会上,本报记者专访了聚光科ㄨ技环境安全事业部总经理孙越。
项目也有选择性
乡镇街道空气自动站数↓据购买服务项目等采用的▲设备均为国标法设备,可评价、可考核;实现“测—管—治一体化”战略落地
记者:时隔一年再次相聚中国国际环保展,聚光科技在此期间又有哪些大动作?
孙越:近一年来,聚光科技中标了几个监测管理类大项目,包括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山东省菏泽市等地的乡镇街道空气自动站数据购买服务项目等。这些项目与过去的大气网格化监测项目全然不同,采用的设备均为国标法设备,可评价、可考核,是大气环境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体▓现。通过监测网数据,能精准看到整个地区的污染时空分布、污染排名及变化趋势。对于空气质量较¤差的地方,还能结合周边的源清单和气象场做溯源。
此外,环境治理行业格局比监测行业复⌒ 杂得多,涉足企业众多、治理技术五花八门,聚光科技在进入这些市场时也是有选择性的。聚光科技中标了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乡镇污水处理设施PPP项目,建设运营总投资约3.4亿元。聚光科技还承接了内蒙古通辽地区日处◥理规模达10万吨的中水回用工程项目。这是聚光科技向治〗理端延伸的非常有代表意义的两个项目,也是聚光科ぷ技“测—管—治一体化”战略落地的重要体现。
打造╳平台型公司
构建从监测、管理到治理▽的一体化格局,具备技术创新能力、跨行业技术方案整合∩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生态环境监测相融合
记者:作为环境监测领域的龙头▂企业,聚光科技近期逐步向智慧环保和环境治理领@ 域进军,与其他企业相比,聚光科技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孙越:环境监测只是基础,聚光科技的目标是打造一个平台型公司,构建从监测、
管理到治理『的一体化格局,所以需要向治◥理产业链延伸。聚光科技的优势可以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核心监测技术创新能力。仪器仪表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聚光科技不断致力于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以应对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比如这次我们带来参展的大气在线源解♂析技术、国△标法水质微型一体机、卫星︻遥感技术等。特别是聚光科技在原有监测设备上结合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使之具备更强的智∮能化,提升其自诊●断、自运营和自修复能力。
二是跨行业技术方案整合→能力。成熟的环境监管方案是能系统化解决问题的,比如我们的智々慧园区、智慧城市、“环保管家”等,都不是单一行业●应用,涉及多个行业多个领域的方案集成,这是因为我们具备较强的顶层规划和跨行业◥技术方案整合能力。我们的目╳标是做规划师,协助各级管理☆部门构建现代化治理能力。
三是聚光科技最近把AI(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生态环境监测进行了融合。在环境』监测服务市场,企◥业自行环境监测已经向第三方开放,监测数据的质量问题成为关键。为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客观、准确,聚光科技结合AI技术,研发了人机联控系≡统。通过监控运维人员的行为▓,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计算机视觉分析技术,有效识别运维人员行为是否存在异常。同时,将环境监测设备监控数据、运行状态▽数据、运维人员行为三》位一体,进行关联分析↘、联动控制。
凭借哪些优势抢滩市场?
大气颗粒物在线源解析技术、“网格化+全域化”双模式◣管理◢成亮点
记者:面对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更高要求,聚光科技有哪些创新技术与方案?作为定位在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商的聚光科技,认为出现了哪些新的市场机会,行业会◥有怎样的变化?
孙越:水、气、土污染防ξ治到了深化落实阶段,与之相关的←环境监测、治理市场仍有很大空间。比如,乡镇街道的空气质量监测、大气在线源解析、黑臭↑水体治理、二三线城市及乡镇地区污水处理、工业园区的综合整治等。
聚光科技的亮点方案一是大气颗粒物在线源解析技术。目前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大气环境监『测网基本建立,在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的基础上就♂要攻坚如何科学治理。大气颗粒物在线源解析技术通过颗粒物组分监测和PMF源解析模☆型,能对PM2.5开展实时源解析,结果中包含源构成及源贡献。
二是水环境监测“网格化+全域化”双模式管理。我们研发了一款国标法微型一体机,占地面〓积仅0.85平米,解决中小流域站房征地困难的问题。但是网格化监测站点数量毕竟有限,无法←将污染带全部捕捉,所以我们∑又补充了“全域化”监管手段。聚光科技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可将水体污染信息直接用可视化地图表征,实现流域全景感知,发√现隐蔽污染带,分析╲污染演变趋势,实现㊣ 从传统的点式管理向“点、面、域”的协同管理转变。
此外值得关注的市场趋势出现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中。这一文件将推动实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ξ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各地建立卐起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红线的规划发展体系。我们认为,这一监测市场值得抢滩。